2023 年上海 GDP 已达 4.7 万亿元,考虑到前三季度 4.7% 的增速,加上经济普查的调增,上海 GDP 总量突破 5 万亿大关,或无太大悬念。
根据《GDP 大调整》一文,第五次经济普查全国 GDP 上调 3.4 万亿,部分来自统计修正,部分源于数字化的经济等新业态的详细核算,部分得益于住宅 虚拟租金 核算的增量,而上海将是最大受益者之一。
这也意味着,在京沪两大 4 万亿级城市中,上海先行一步,成为中国第一个 5 万亿 GDP 城市,也成为全世界经济顶级规模的 5 大城市之一。
作为国际大都市,且地处国际最前沿,上海经济外向依存度相比来说较高,最容易遭遇外部环境冲击。
幸运的是,上海不存在 产业空心化 之忧,不是单纯的外贸之城,也不是纯粹的金融中心,更不只有贸易一条支柱。
上海集制造、金融、贸易、航运和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为一体,多条腿走路,不同产业多向发力,得以在大变局下保持一定韧性。
许多人对上海的印象,依旧停留于金融中心的层面,却忽视了上海本身还是我国 TOP3 制造大市、三大科创 双中心 城市。
放眼全球,没有哪一座 GDP5 万亿量级的顶尖城市,仍像上海一样,保留了数万亿体量的制造业,并将制造业占比 25% 作为必须坚守的红线。
北京以高端服务业为主,第三产业占比超过 80%,工业所剩无几;而上海制造属性相当鲜明,支撑起 1/4 左右的 GDP。
用官方的线 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坐拥电子信息、生命健康、汽车、高端装备 4 大万亿级产业集群。
说起上海,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广为人知,但国产大飞机、造船业、核电装备等大国重器同样云集于上海。
不仅如此,上海还是我国仅有的三大集国家科学中心、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为一体的科创 双中心 之一,另外两个是北京和粤港澳大湾区。
正因为科技创新优势突出,在新质生产力的抢滩战中,上海一口气布局了大模型、人形机器人、宽禁带半导体、生物制造、元宇宙、大飞机、大型邮轮、商业航天等 10 个重点产业链。
如果将长三角城市群看作一个省,其范围与古代的江南省高度重合,不过过去的首府是南京,如今的事实省会 毫无疑问是上海。
我国共规划了 19 个国家级城市群,多数城市群都有多个中心城市,但长三角有且只有一个上海。
这在官方规划文件中就有所体现: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,苏浙皖各扬所长 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,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。
所以,能够正常的看到,无论是高铁、城际等跨省交通要道,还是制造、科创等产业规划,都是以上海为中心而展开的,为上海带来最为广阔的发展腹地。
去年 6 月,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 横空出世,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连成一个 环 ,而这个 环 的中心就是上海。
与粤港澳大湾区通过跨城地铁、跨江大桥整合不同,地域范围更广的长三角,通过高铁、城际铁路、跨城地铁、跨海大桥连成一体,而上海处于所有节点的中心。
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唯一以 大 命名的都市圈,本身就已覆盖江浙沪 9 城,近期又将杭州、绍兴、泰州、盐城、宣城纳入规划范围,形成 1+13 的超级巨无霸格局。
虽然 1+13 只是协同规划的范围,不等于上海大都市圈的实际范围,但足以说明,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向上海靠拢,哪怕是 2 万亿的苏州杭州,1.5 万亿的宁波都不例外。
其实,靠近上海,本身就是苏锡常经济得以崛起的最大助力之一,而依托上海的总部经济、科学技术创新优势,也是这一些地方制造业得以持续升级的关键。
以上海为中心,并不代表虹吸加剧,相反,上海是溢出效应最突出的城市之一。
只要看看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市是穷是富,就能直观看出虹吸与溢出、集聚与分散的对垒。
在世界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,GDP 超过 5 万亿(约为 7000 亿美元)的仅有 20 多个。
GDP 破 5 万亿,超过瑞典、比利时、泰国、以色列、阿根廷等国家,意味着一城可敌一国,说是 富可敌国 并不夸张。
上海之后,北京、深圳、广州、重庆未来都有望迈过 5 万亿 GDP 大关。
北京快则两三年,而深圳最快也得等到 2030 年之后,广州、重庆则要到 2035 年左右。
事实上,自改革开放以来,北京 GDP 就在不断逼近上海,从最初的不到半壁江山到如今的 9 成以上。
虽然北京 GDP 无限逼近上海,但两大城市的定位不同,在国民经济中的分工不同,并不构成城市地位的挑战。
需要说明的是,虽然定位都是城市,但论行政级别,京沪渝都是省部级的直辖市,而广深只是副省级市。
事实上,以主城都市区作为基准更为准确,重庆主城都市区 GDP 约为 2.3 万亿,与成都不分伯仲。
京沪地位极其超然,非一般城市可比,广州、深圳更适合作为地级市的效仿与追赶对象。
广州、深圳的发展模式不完全一样,用网络上颇为流行的话来说,深圳 更深 ,广州 更广 。
这是基于 2035 总规而来,广州拿下了 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、 综合性门户 的超级定位,而深圳斩获 国家创新型城市 、 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的定位。
从总规来看,广州定位更为综合,覆盖方方面面,从区位、交通、历史背景和文化、商贸、教育,到科学技术创新、制造业几乎无所不包,反映出广州
反观深圳,定位聚焦于经济与科学技术创新,在未来要肩负起引领科学技术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突围的重任,反映出深圳更深的定位。
就此而言,广州向着 5 万亿的进军,需要发挥其综合优势,做大制造业也要做大消费基本盘;
当然,世界早已回不到过去,经济高增长时代也一去不复返,政策红利的拉动效应也在边际递减,每个城市都不能再固守旧路了。